世界快訊:儀器視角:被誤解的味精與被忽視的健康
【資料圖】
“饑來吃飯困來眠”,飲食對于尋常百姓而言,是一件熟悉而又重要的日常行為。而人們提到吃,往往首先思考的是如何保證溫飽,在吃飽的前提下才會考慮吃得更好,在此基礎上,則會去進一步的思考吃的豐富、吃的健康。因此,飲食本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也是為什么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與特定范圍內的經濟發(fā)展、農牧業(yè)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而在飲食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有一類物品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這類物品便是調味品。調味品可以再在一定程度上修飾、增加材料的色、香、味,綜合提升菜品質量,滿足不同群眾對于食物的追求。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調味品本身就是料理的一部分。
但即便如此,并不是說所有調味品都被認可,甚至有不少調味品近年來一直背負著不太好的名聲,譬如我們今天話題的主角——味精。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鮮味本身有比較特殊,不同于酸甜苦咸這四種基本的味道,絕大多數(shù)人很難準確地表達出鮮味的感覺,只能給出一些比較模糊的描述,例如“肉”味、“海帶”味等。這是因為鮮味是蛋白質的信號,通常無法作為獨立的味道呈現(xiàn),需要與咸味以及甜味混合后才能凸顯出復雜而醇美的感覺。這也是為什么普通家庭中,味精的消耗速度往往比其他調味品要慢一些。
但事實上,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味精不怎么好的名聲。相信應該有不少人聽過諸如“味精吃多了會頭暈”或是“味精不安全”這類的評論,甚至還有不少人將味精稱之為“化學工業(yè)品”,認為其對于健康不利。這種言論甚至一度影響了味精的市場銷量。但真相真的如此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想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味精是不是“化學工業(yè)品”。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即谷氨酸的鈉鹽。谷氨酸是一種在食物中普遍存在的物質,尤其是蛋白質含量豐富的谷物類以及肉類食品中。而谷氨酸鈉之所以能夠帶來鮮味,也正是因為谷氨酸。換言之,即便我們不食用味精,我們的日常飲食中也會在無意間攝入谷氨酸,味精不過是一種更加直接的調味手段。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來探討一下谷氨酸鈉的生產過程。目前,味精的生產過程是通過細菌發(fā)酵實現(xiàn)的,發(fā)酵的材料為淀粉、甜菜、甘蔗等,這個過程實際上和酒、醋、醬油的生產方式接近,因此味精自然不可能算“工業(yè)化學品”。
這里可以額外提一句,許多“抹黑”味精的傳聞中,都會刻意強調用雞精、蘑菇精更加健康、安全,但實際上,從相關標準到實際生產中,這些產品的只要成分之一還是味精,它們只是的一種再加工產品。甚至由于部分標準仍然存在完善空間(雞精中核苷酸的加入量),會使得這類產品的市場規(guī)范面臨更多的難題。
當然許多媒體還會拿所謂的“實驗結果”說話,例如“味精導致小白鼠神經中毒”。然而這類言論本身就欠缺科學性。實驗結果應該有明確的數(shù)據(jù)支持,并且應該明確研究對象以及實驗的重現(xiàn)性。目前,味精的神經毒性只停留在“個別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在‘大劑量’下,某些敏感個體存在神經中毒可能”,并且這種情況下所需要的劑量遠遠高于人類飲食可能攝入的量,換言之,這種掐頭去尾的“實驗結果”完全沒有說服力。
但我們回到問題的本質——吃味精健不健康,就又不一樣了。作為調味品,符合規(guī)定的味精自然是安全的,但是健康確實從料理整體來考慮的。簡單地說,味精本身安全,但是使用味精會影響人體對于鹽分或者糖分的使用,如果不加以控制,長期飲食就會變得重口,從而影響健康。因此,比起糾結于用不用味精,合理地控制調味品整體的使用,確保膳食平衡,才是維持飲食健康的關鍵。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企業(yè)品牌排行榜
-
2022-10-21 15:49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企業(yè)品牌熱門推薦
-
2022-10-21 15:49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